← tanscp

周报

ISSUE 020 | AI的两面性

· 发表评论

AI is the new plastic。把AI比喻成塑料,我们可以从塑料的快速普及和大规模发展,到逐渐意识到其潜在危害性的历程中,汲取对AI发展的深刻启示。正如塑料,AI是一种新兴的材料和工具,它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催生新的工作模式和信息交互形式。尽管AI带来了显著的进步,但它也伴随着风险,正如塑料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一样,我们同样需要关注AI的潜在缺点,包括工作岗位的转移、隐私泄露和伦理问题等。

AI一种能快速给出答案或结果,但结果的准确性或好坏并不确定的手段,其关键点在于喂给AI的提示词是什么?你是否明确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诉求。生成式 AI 通常基于概率模型,它会预测最可能的答案或文本,而不是确定唯一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有时会导致结果偏离真实需求。但如果是需要快速产生想法、创意或进行初步探索时,AI 的效率和广度非常有用,即使结果有不确定性,也能为进一步优化提供方向。而且AI的准确性也基于人类监督和矫正,它不是取代一切,而是我们工具箱中的新材料。

ISSUE 019 | 从I人到交流

· 1 条评论

方可成10.25号的newsletter:"关于I人的时代"。里面有句话,很认同:

内向与外向只是汲取社交能量的方式不同,内向不代表不会沟通,内向者不一定不合群,甚至还可以在群体和人际关系中做出独特的贡献。

以往认知中普遍认为内向的人不合群,不擅长沟通,缺乏有效沟通的能力,是一个贬义词。但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年轻人会把“我是I人”、“我好I”挂在嘴边,丝毫不会认为其中有什么负面的意味。之所以会发生这些改变是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很多特质在慢慢的被看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I人的流行可能也暗示着年轻人在公共生活中的失落感。比如沟通交流不畅,得不到回应等等,这些事情都在加速E人向I人转变。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是要重拾沟通的勇气,从家人开始,去表达去参与,去听听家人们的回响

ISSUE 018 | Are you setting yourself up to fail

· 发表评论

Are you setting yourself up to fail.Ali Abdaal在一期newsletter中提到关于如何看待失败这件小事。说到底就是心理调节,换个角度去想想。“Framing anything as an experiment means that whether or not it "works", the experiment is still successful. The point of an experiment is to gather data, not to win or lose.”。实验的本质在于探索和学习,其成功不以结果的成败来衡量,而在于能否收集到有价值的数据。即使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它也能提供宝贵的经验,这个过程是迭代的,是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不应该期望只是在第一次尝试时就搞定它。pendulation。这个词来自创伤治疗领域,但在创伤治疗之外它也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它描述了当我们学习或将新事物融入生活时会自然的来回尝试,就像钟摆一样,每一次的摆动都是一次实验。这种以实验为基础的思维方式鼓励我们对不确定性持开放态度,从每一次尝试中汲取教训,不断适应和创新。

ISSUE 017 | For sale.Baby shoes.Never worn.

· 发表评论

事不过三 No.173 三首诗,三个故事 )。印象深刻的海明威的六字故事,其开头:For sale. Baby shoes. Never worn. 出售,婴儿鞋,从未穿过。有几个疑问点即刻涌出:

  • 什么样的家庭背景需要出售婴儿鞋?家庭拮据?还是担心睹物思情?
  • 全新的婴儿鞋预示着这个家庭可能经受过丧子之痛,是未出生还是婴儿时期?
  • 传达的情感:失落和悲伤、生命的脆弱、未完成的愿望

这句话用极少的词汇却传达出来一种强烈的情感,即“少即是多”的原则。省略了具体的背景和细节不仅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能让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去构建自己心中的故事。

创始人模式。Airbnb的创始人Brian Chesky在一场YC活动中提到傳統的企業管理方式(雇用优秀的员工,并给予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不適用於創始人主導的公司,这是因为有些事情创始人能做,而职业经理人不能做。創始人需要採取一种不同於經理人的經營方式,他通过研究史蒂夫·乔布斯如何管理苹果公司,发现了一个可能比传统管理模式更复杂但更有效的新经营模式:创始人模式。从本质上讲,区别传统的管理方法中领导者扮演监督角色,而创始人模式则需要高度参与公司的运营。它抓住了一些很重要的点:创始人的责任感、身份感和主人翁。现在对该模式的理解只是有限的,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是一个在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概念。

ISSUE 016 | 刷视频越多,越觉得无聊

· 发表评论

Scrolling through online videos increases feelings of boredom, study finds。在短视频的浪潮中,我们或许都曾目睹或亲身体验过这样的场景:有人深陷沙发,手机里传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手指在屏幕上飞速滑动,伴随着一阵阵清脆的笑声,但实际上的感受是满满的无聊感。这人可能是你的朋友,你的家人,甚至就是你自己。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的Katy Tam博士及其团队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聊感与我们的注意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当人们在TikTok或YouTube等在线视频平台上浏览时,那种频繁切换视频或在视频内部快进快退的行为,实际上会加剧人们的无聊感。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快速切换减少了观众对视频内容的投入,导致注意力分散,降低了对当前观看内容的参与度,最终导致无聊感的增加。更有趣的是,研究表明,无聊感与视频切换的频率成正比,观看多个短视频所带来的无聊感往往超过了观看单个长视频。(这里补充一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中国网民的95.5%看短视频,65.2%看长视频。)

此外,研究还指出,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观看视频和切换视频时的习惯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无聊感的不同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无聊感的产生与个体的期望与实际参与度之间的差距密切相关,沉浸在视频内容中更能带来愉悦感,这与在电影院里享受连贯的观影体验颇为相似。

或许,在这快节奏的数字时代里,我们应该学会让自己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