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scp

ISSUE 024|认知失调

1、
最近听了故事FM《指望不上丈夫娘家,我中年创业,却成了老赖》,去理解屈小姐努力在抛开“为人母”这一身份之外的领域中寻找自己的价值,这不仅是一种对自我认同的渴望,更是一种在生活无情冲击下仍然不放弃的坚韧与执着。虽然她站在一位成功男士的身旁,但这一切背后隐藏着对自我的牺牲。最终,她以“工作关系”来诠释这段婚姻,这种自我说服的方式,需要积攒多大的勇气,恐怕也只有屈小姐自己最清楚。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认知失调。说的是当个体经历痛苦或不公时,他们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不适。为了减少这种不适,受害者可能会通过自我责备来合理化,去调整自己的认知,去接受痛苦的原因认为自己的遭遇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命运、错误的选择或自身的缺陷。屈小姐的这种“工作关系”,是一种自我合理化的妥协。在很多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故事里,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里的受害方可能会将这种不公平合理化,这是自我的否定。我们常说的“受害方有罪论”关注的是外部因素,通过指责他人或受害方来解释事件,但在某些情况下,受害方可能会内化“受害者有罪论”,认为自己应为所遭受的不幸负责,这种情况可能就会引发认知失调。

2、
Why You Are Probably An NPC.初看文章标题,脑海中浮现的场景是密室逃脱游戏中的NPC——那些按照既定规则行动,为玩家提供指引或增添趣味的扮演者。再仔细一想,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也像NPC一般,日复一日地按照固定的节奏运行:两点一线地穿梭于家与公司之间,到点起床,走相同的路线,吃差不多的早餐,按时完成8小时的打卡工作。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难免让人感觉活得像个NPC。文中提到的NPC分类更加深刻,指的是在某些领域或问题上的看法和思考,像NPC那样固定、机械、缺乏灵活性。这与笔者所探讨的日常生活的按部就班更加深刻,从作者的视角来看,判断自己属于哪种NPC并不容易,因为可能在不同维度上,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类似的特征。然而,究竟属于哪种NPC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不那么像一个NPC——无论是在思考方式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够跳出固有框架,寻求更多可能性。

3、
The Tiniest Mission.有时候一些满足感和幸福感会来自一件很小的事,比如你耳机坏了,刚刚好年会中了一副,比如把手机屏幕擦的一尘不染。这些事情可能来自偶然,没什么难易程度,但它们也是组成生活的一部分。无论你的一天是什么样子,生活最终都是由这些无数微小的行动组成的。作者强调了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转化为专注的“小任务”所能带来的满足感。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例如拼图、擦屏幕等,只需将注意力集中在行动本身,而非最终的结果上,便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满足,甚至收获“精神上的”愉悦。关键在于以专注的方式对待眼前的每个小行动,专心于当下的任务,关注细节。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做法,不仅让人感到轻松且充实,还能在忙碌中创造出一份不匆忙的节奏和全神贯注的体验。

当前页面是本站的「Google AMP」版。查看和发表评论请点击: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