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ghts
-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View Highlight)
- “幽灵社交”(英文原名:Ghosting,也被称为鬼影社交)的意思指的是,别人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就切断了所有的联系,通俗说法叫“玩消失”。 (View Highlight)
- 轻度等级:
"与朋友争吵,朋友不再回短信",
"或是朋友忘记回消息"。 (View Highlight)
- 中度等级:
“当你和这个人见过几次面,
就陷入深深的回避。” (View Highlight)
- 重度等级:
"当你与一个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接触,建立了深度关系,
对方却悄无声息地离开。" (View Highlight)
- 玩消失的人用近乎逃避的方式,残忍地传达到了自己的意图,即便“被分手”的一方苦苦逼问或者尽力挽回,大部分情况下很难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答复。 (View Highlight)
- 社交媒体降低了我们在终结关系时需要付出的代价。 (View Highlight)
- 一个人潇洒丢掉的,另一个人被迫去捡。 (View Highlight)
- 无论是短暂玩消失还是永久退出对方的世界,突然中断的那一刻多少会带来不适的情绪。 (View Highlight)
- 社交媒体的时代,让我们时刻向别人让渡控制权。 (View Highlight)
-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感觉仿佛有人在我的肚子上打了一拳,这种漠视是一种侮辱。" (View Highlight)
- 心理学家们早就提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的大脑进化出了一套社会监控系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扫描来寻找线索,并积累一定的经验,这样我们就知道如何在社交场合做出反应,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View Highlight)
- 你的选择机械地变成了是否回复信息、什么时候回复信息、回复什么内容。 (View Highlight)
- 对生活的感觉,就是这样失控的。 (View Highlight)
- “被虐之后”人们往往会给对方找补理由。
大概是出了门手机没电?还是手机丢了?是不是一直在开会呀?还是开车不能看手机? (View Highlight)
- 心理学界将幽灵式社交定义为“情感酷刑”(emotional cruelty),它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冷战,但杀伤力往往比冷战更甚。
被排斥的人压根没有机会讨论问题所在,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帮助消化这一痛苦的过程,搞不好还会出现人生三大错觉之一:“幽灵震动”(Phantom Vibration Syndrome)。 (View Highlight)
- 心理学家詹妮斯·维尔豪尔(Jennice Vilhauer)认为:“玩失踪与一个人的自我舒适度,和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很多人想要避开那些让他们不舒服的东西。” (View Highlight)
- 那些悄无声息就失联的人,更专注于避免自己的情绪不适,与此同时,他们并不考虑这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View Highlight)
- “在约会的社交世界里,人们会遇到很多自己生活社交圈以外的人,所以就会产生一种感觉,如果你甩了某人,也没有什么责任。” (View Highlight)
- 当这种情况发生得越多,足够数量的轻松选择让我们的情感变得麻木,所以人们变得愈加不敏感。 (View Highlight)
- "我认为这也是当代恋情如此吸引人的部分原因:因为你们没有共同的朋友,没有通过其他渠道认识,所以即便对方从地球上消失,也并不是世界末日。" (View Highlight)
- “对命运有更强信念的人更有可能选择人间蒸发。和一个人在一起一段时间后,意识到对方大概不是命中注定,丧失了意义感,所以就决定不再联系。” (View Highlight)
- 吉莉·弗里德曼博士(Gili Freedman)则在2018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到,“是否玩失联”与我们对未来的感觉有很大关系。
这关乎人们是否认为自己的对象就是“命中注定的那个人”,这在某个程度上其实是一个信仰与命运的问题。 (View Highlight)
- 认识到所有的社交都有保质期,直面自己的痛苦,大概是最难做到但也是最基础的步骤。
不管是死党父母恋人,没有人能陪你走完全程。 (View Highlight)
- 经历幽灵社交并不能说明你是否值得被爱,这只能说明,对方没有勇气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也不敢面对你的情绪。 (View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