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025|你喜欢哪个版本的自己?
1、
who are you when nobody is watching?.里面有句话:Are you still yourself, or do you become unrecognizable? 在独处的时候,你还是你自己,还是变得面目全非?哪个自己才是真的自己,对于自己而言你又喜欢哪个版本的自己?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诚实地回答也需要花很多心思
无人时,人们会展现出不同的一面,会释放被压抑的情绪,也可能表现出自私或善良。作者强调,我们是自己隐藏的秘密、未表达的爱和未被注意的善意。怎么理解呢?人本身是一个丰富、复杂且深邃的存在。真正的自我不仅仅是外在展现的行为和话语,而是那些隐藏的秘密、未表达的情感和未被注意的善意共同构成的。当我们独处时,没有外界的目光或评价,人们可以更自由地释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也是一种内心秩序的整理。
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说:“我希望自己永远能展现内心善良的一面。我知道自己有不好的地方,并非总是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充满了缺点,但我希望,正是这种认识和承认能够引导我去做正确的事。“
2、
隐形习惯正在主宰你的生活.Lenny反思总结了newsletter10条有用的经验教训,其中有提到:习惯是最好的工作流。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模式,再将其内化成一种习惯,习惯的形成与情境-反应关联有关,一旦形成,行为会变得自动化。好的习惯对工作而言,意味着效率、稳定、成长和健康,要关注一些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隐形习惯。这些习惯往往在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但我们可能并未察觉到它们的存在。
早起一杯咖啡是我的习惯,如果问“为什么喝咖啡?”,我可能回答:“习惯了”,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你可能会有疑问:人不管做什么事情,背后都有一些驱动因素的,都有目的的。但目标之所以看起来像是我们的主要动力,只是因为我们对它们的意识比对习惯的强大力量更敏感。习惯和目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目标依赖于一时的冲动或短暂的动力,往往难以持续。但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目标就可以被拆解为日常的“小步骤”,逐渐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目标决定了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习惯决定了你能否到达那里。那么我们如何去识别生活中的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呢?对此,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在《原子习惯》(Atomic Habits)中提供了一个简单但有效的方法:“习惯评分表”,列出所有日常习惯,并对这些习惯对生活的积极、消极或中性影响进行评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更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所谓的长期主义,强调的是累积的力量,而习惯是这种累积的具体体现。小习惯日积月累,可以带来质变的结果。坚持一个小习惯,也许短期内看不到效果,但放在长期的时间维度上,它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3、
郝景芳:我们的孩子错失了什么? | 二湘空间.最近初中各个年段的期末考成绩陆陆续续都公布了,外甥女刚升入初中,单从成绩单上的数字来看,并不理想。尝试回想一下自己在那个阶段的感受,可能会发现,有刚升入初中的新鲜感,有周遭新鲜事物的诱惑,有懵懵懂懂的荷尔蒙。这个阶段的孩子随着荷尔蒙水平的剧烈变化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变得敏感、冲动和情绪化。同时,自我意识的增强让他们试图摆脱小学时的乖巧形象,渴望确立自己的独立性和身份。这种对独立的追求可能让他们反对父母和权威,表现出叛逆。这个阶段其实挺考验父母的教育观念的,如果是拳头教育,,孩子可能会以更剧烈的方式反抗。
郝景芳老师在一次演讲中以《灌篮高手》为例,分析了良性竞争、团队合作、朋友义气和热爱等元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点就是呼吁我们家长和教育者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之前的ISSUE 014中有提到:在《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数据显示,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患有抑郁症,其中69.57%的孩子因家庭关系抑郁。那么我们的孩子到底失去了什么?
从根本上来说,很多孩子缺了最核心的生命力——那种活泼的、热忱的、燃烧的、由内而外的、发光的生命力——生命力,那是活下去的支柱啊。
今年,人类学家项飙提出了“生命力”这一概念。在一次访谈中,他指出,过去我们通常将“生命力”理解为一种生理层面的能量,比如用它来形容一株植物的茁壮成长,或者一位老人爬山时的精力充沛。然而,我们很少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生命力”来表达他们的切身感受,对“生命力”的消耗感和剥夺感越发强烈。
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往往带有救赎性质,是对过去生活悬浮状态的一种弥补,而不是对未来的明确期望。简单来说,父母对教育的投入更多是情感上的一种投射,是对过去未竟之事的弥补和对现实不满的回应,而不是单纯为孩子的未来制定的清晰目标。作为父母,我们的角色至关重要,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支持和理解的环境,帮助孩子们去捕获“生命力”,与孩子保持开放和诚实的沟通,让他们知道他们是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担忧,尽量减少孩子生活中的压力源。
当前页面是本站的「Google AMP」版。查看和发表评论请点击:完整版 »